Friday, February 02, 2018

Australia Day, 2018.

Parkland, Brisbane, Australia.

Revisit Gold Coast, Australia.

I visited Gold Coast in 2009 during the holiday of my research visit at Macquarie University . It is always nice to revisit the place with beautiful beaches and mild weather. This visit has two additions with us.



 

Sunday, December 31, 2017

Farewell 2017, Hello 2018

Today is the last day of 2017. 2018 is just few hours away.  I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ir pollution issue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and I have realized that we barely have clear air to breath recently.  I hope people can work together to think a better solu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need clean and fresh air!!!   Finally, wish my family members and I all the best in the year of 2018.

 Moon scene of Dec. 31st, 2017. Chia-Yi city, Taiwan.

Sunday, December 03, 2017

樂齡十年與高齡社會

二〇一八年對我國的高齡教育來說,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一年,因為樂齡學習在台灣的推動將屆滿十年,同時我國也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過14%)。我國從2008年開始設立104所樂齡學習中心到2017年增加至363所,樂齡學習中心在全國各地成長、茁壯、開花、結果,留下許多感人的樂齡學習故事。我有幸從2012年開始,加入了樂齡學習輔導團的團隊,實際走訪許多樂齡學習中心,認識很多為樂齡教育默默奉獻的地方政府承辦人、中心主任、老師及志工,最為開心的就是看到樂齡中心長者坐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臉上所露出愉快與滿足的表情,讓我更深信樂齡學習中心已經為台灣的高齡教育帶來正面的能量與改變,在台灣樂齡學習已經逐漸成為高齡學習的代名詞,台灣樂齡學習發展的經驗也已是國際上高齡教育成功的典範之一。

樂齡學習中心與其他高齡教育機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課程的規劃,樂齡的課程是有高齡學習理論的支持,最主要係來自美國學者McClusky的需求幅度理論,分別為:1、基本的需求:讓長者有能力應付老化帶來的挑戰;2、表達的需求:提高長者發表與溝通的能力;3、貢獻的需求:讓長者有能力幫助他人;4、影響的需求:希望長者發揮影響力以促成改變;5、自我超越的需求:讓長者的人生更豐富、更有意義。因此,在樂齡課程設計中一項重要的類別樂齡核心課程」的規劃亦是呼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活躍老化理念,強調透過社會參與、健康、安全三個管道來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達到健康老化的目的。因此,高齡者投入有意義的終身學習活動,將有助於尋求個人的生命意義及自我認同。我在訪視樂齡學習中心過程中,發現許多樂齡學習中心一開始對於樂齡核心課程的設計較為不清楚,但透過輔導團辦理的培訓活動與實地訪視過程的講解,樂齡學習中心的經營團隊都能理解樂齡核心課程的精隨,將課程內容與活躍老化的理念連結。許多中心也充分展現創意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核心課程,例如透過趣味的桌遊活動促進長者的人際關係,安排各式各樣的體適能運動增進長者的身體健康,以及教導長者創作生命繪本,藉由懷舊與前瞻達到心靈成長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各樂齡學習中心的自主興趣類別課程之中,也都能看到經營團隊的用心,除了將地方的特色與產業融入課程設計,且呼應在地高齡學習者的需求開設歌唱、繪畫、藝術創作等課程之外,許多優質的樂齡學習中心更將新穎的議題導入課程中,例如新竹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開設的程式設計課以及類似TED演講型態的樂活講堂,都令我感到驚艷,也對高齡學習者所展現的潛力更加的改觀。樂齡中心課程的另一項重點分類是貢獻服務課程,我在訪視之中特別對樂齡學習中心的志工印象深刻,我發現活力旺盛的樂齡學習中心都有一群熱心志工在協助,在政府有限的經費支持下,樂齡中心得以順利營運,志工是樂齡中心永續發展的重要推手。

樂齡學習發展十年來有許多感人的故事發生在各樂齡學習中心,這些故事是樂齡學習中心的主任、講師、志工、學習者用自己的生命經驗所創造出來的。我在第一年訪視中看到一位已經92歲的阿嬤不識字,但卻能寫得一手好書法,在學習過程中除了習字並展現藝術的天分,我相信她在學習過程中是感到愉悅與滿足的,讓我深受感動。我自詡將來我從職場退休之後一定要加入樂齡學習的行列,除了參與樂齡學習的課程外,也要加入樂齡學習中心的志工團隊持續為台灣的高齡教育奉獻一番心力。


2017年中區輔導團的培訓課程中,埔里基督教醫院的詹弘廷醫師分享失智症認識與預防的主題,他提到他在各類高齡機構的訪視與演講過程中,他對樂齡學習中心的印象特別深刻,也體認教育介入是幫助高齡者成功老化的一帖良藥。高齡者參與學習,一定會對本身帶來改變,而這些改變能增強個體對老化的認知與調適,也能更進一步持續貢獻,發現自己的價值,獲得肯定。我衷心期待政府能持續挹注更多資源給樂齡學習中心,學術界也要對樂齡學習中心進行更多的研究,讓理論在實務的運用得到更多實徵研究的支持。樂齡十年來帶來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相信樂齡學習中心會對進入高齡社會的台灣帶來更多貢獻與能量。

Sunday, November 05, 2017

Sunday, October 01, 2017

Pride and Prejudice

When I realized that the new 10 pounds banknote uses Jane Austen's portrait, I decided to read her book. I found this book on my dad's bookshelves.  It is truly a classical novel that vividly describes ordinary girls' expectations of getting married with rich man. 




Sunday, September 17, 2017

End of summer recess, 2017.

Ready for the new school year.I hope my career can reach a new milestone this academic year.



Monday, July 10, 2017

Universal Academic Cluster International Summer Conference in Hokkaido



Universal Academic Cluster International Summer Conference於2017年七月九日至十一日於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市舉行。我於七月七日啟程經過近3小時的飛行,抵達東京成田機場,停留在東京至七月九日,順便拜訪在東京的學術機構,在七月九日搭乘新幹線列車前往北海道。研討會舉辦的單位是Universal Academic Cluster,地點為本次會議地點於北海道大學旁之札幌公務員受驗學院大樓內舉行。此次會議有42篇論文發表,有些論文品質極具原創與啟發性。


本次研討會涵蓋的領域非常多元,包含了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Education and Teach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Economics and Business。我的發表安排在七月十日下午,我發表的主題是”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et behavior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adult learners with use of smartphone”,這是我科技部計畫的部分研究成果,發表完後,在座有兩位學者提出問題,詢問有關台灣樂齡學習中心的課程與經費來源,並且想了解台灣政府對於高齡教育的關切程度,以及如何評量樂齡學習中心的課程。在發表後,一位新加坡來的教授Dr. Tay特別跟我說,她對我主題感到興趣,因為新加坡也是人口快速老化的國家之一。事實上,台灣採用樂齡來稱呼銀髮族群,是源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用詞。研討會中,有一位印尼來的學者發表研究有關師培生的訓練課程規劃(Active learning-based teacher training curricula),特別引起我的興趣,他強調課程設計的目標在引起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動機,因此教學設計尤應著重活動的規劃,並隨時評量學習者主動學習的過程。


這是我第二次來日本參加研討會,有別於在歐洲與美國參加的研討會,我發現日本地區的會議吸引較多來自亞洲國家的學者,由於彼此教育的制度較為相近。因此,其他國家餐與的學者可以較容易解釋目前在台灣教育發展所面臨的議題。彼此在溝通時,也能有共同的觀點。因此建議國內在辦理研討會時,能夠邀請國情相近的國家的學者針對特定的主題進行對話與分享研究的心得,較能激起更多的討論與研究的啟發。

Saturday, July 08, 2017

參觀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2017・22nd 国際公募アート未来展(主催:アート未来)







Sunday, May 14, 2017

Outing, Mother's day

Take my mom and kids to visit Yu-Jin, Tainan.

Tuesday, April 25, 2017

Ire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IICE) 2017, Dublin, Ireland

Ire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IICE)2017於四月2427日於愛爾蘭的首府都柏林(Dublin)舉行,研討會的主題為”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我於四月21日晚間啟程經過近20小時的飛行家轉機,終於抵達都柏林機場,都柏林機場比我想像還小,但離市中心大約只有半小時的車程。研討會舉辦的單位是Infornomics Society,地點為Clayton Hotel, Ballsbridge,是棟有超過130年歷史的建築物,也是我下榻的飯店。

四月24日的開幕式,主辦單位的主席Professor Shonirgun,介紹本次研討會的參與者來自67個國家,大會收到920篇論文,只有101篇文章被接受。他特別強調參加IICE的每位發表者都有機會當Keynote Speaker,他鼓勵在場參加開幕式的每位學者,提出申請,他一定會盡力安排。第一天的Keynote Speaker Dr. Saeeda Shah,他是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回教女性,目前在英國的Leicester 大學任教。他的演講主題點出回教女性在多數回教國家的地位低落,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任職的比例相當得低。她建議教育研究者應該主動對此議題進行研究,引起更多的對話,將性別的平權理念在任何族群與信仰都能落實。在Keynote Speech結束後,就是論文發表的場次。我特別留意有關成人教育的部分,其中有一場發表分享採用Signature Pedagogy的教學法於國際學生的護理教育,這是我首次聽到Signature Pedagogy,此教學法主要用在專業領域(如醫學、護理、法律等)的教學實踐方式。此外,我特別留意歐洲學者在教育領域合作計畫的研究發現,有一場來自希臘的發表者介紹Schools: Future labs”的計畫(它為歐盟的Erasmus +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主要在融合語言學習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該論文分享了波蘭與西班牙兩國小學生學習化學的經驗。研討會也有多篇探討STEM教育,可見歐洲國家亦十分重視學童在科學領域的學習,也是確保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教育介入手段。

我的發表安排在四月25日下午,主辦單位邀請我擔任該場次的主持人,該場次有三位發表者,都是跟科技運用於教育有關的研究,其中我對來自加拿大的學者的論文特別印象深刻,他的研究分享他在加拿大北方Nunavut原住民居住城鎮Rankin Inlet執行ICT教學的經驗。他說該地區的硬體設備落後,加上老師對於科技不熟悉,因此科技對中小學生帶來的便利與創新理念,在加拿大的偏選地區仍然需要重視,更多對於原住民的教育議題的研究是必須的,他特別指出科技的介入對於原住民的母語發展有時也是阻力,主要多數的網路資料都是英語,學生被要求使用科技工具進行學習時,便會漸漸忘記原住民的母語,因此教學者應該提供母語製作的教材。我發表的主題是”E-learning design strategies for older adults: A study from Taiwan”,這是我科技部計畫的部分研究成果,發表完後,在座的老師給我一些很好的建議,其中有一位老師建議,是不是能發展給高齡者使用的MOOCS課程,但課程內容必須是高齡者感興趣且實用的課程。我想這個想法可以用在我下一個研究計畫的構思主軸。


這是我第二次來歐洲參加教育領域的研討會,歐盟有許多國家並有不同的民族,學生在此環境下藉由教育實務與研究的計畫,能學習不同的文化與語言,促進彼此的了解。我在研討會感受到歐洲國家重視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而且投入相當大的人力於經費推動。這點在台灣也逐漸重視,我認為歐洲國家有些實務做法值得我們參考。IICE 2017的主辦單位對於國外來的參與者相當禮遇,有多個場次都是來自國外的學者擔任主持人。此外,IICE會選取優秀論文獎得主,並給予獲獎者免費參加下一次IICE主辦的研討會,省下400歐元的註冊費,這的確是很大的誘因,讓投稿者願意將論文投此研討會。我在會場認識了來自美國、加拿大、南非、英國、澳洲與俄羅斯的學者,彼此分享研究的心得,並從對話中得到一些研究的靈感,這是參加國際研討會最大的收穫。

Sunday, March 26, 2017

Tuesday, February 28, 2017

Friday, February 03, 2017

A book just read: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這本書是用民族誌的取向所做的研究,反應出臺灣在經濟起飛時代的碼頭風景,尤其是針對碼頭工人生活的描繪。非常值得一讀!

Monday, January 02, 2017

kids at NCNU guest houuse



Kids enjoyed playing at NCNU campus.

Saturday, December 31, 2016

12/31, 2016. Last day of 2016

2016 will be a memorable year in my life. I spent two important days (whole day of Christmas eve and New Year's eve) with my studious students at NCNU Taichung classroom. I took a picture on my way to freeway at Xitun area Taichung. At night, I took my lovely kids to participate new year's eve party near Chia-Yi park.



Saturday, December 17, 2016

Sunday, November 13, 2016

十一月份的櫻花



Grassland, Hsin-chu, Taiwan